2014年3月27日星期四

【快寫電影節】《直擊柏克萊》At Berkeley

又到一年一度的香港國際電影節(hkiff),正當我想回顧上屆的觀影記錄時,才發現我根本沒記錄下來!我只在what's app和同事分享過部份電影的觀後感,但卻懶得找回這麼久以前的記錄。少寫了一屆,好像有所欠缺,所以就算寫得匆忙和粗疏,我也要記下今屆的觀後感。如不立即記下,很快便會忘記。

第一套看的是:《直擊柏克萊》At Berkeley (USA 2013, 244 mins)
http://www.hkiff.org.hk/chi/film/detail/38014-at-berkeley.html

官方介紹:
繼續以小見大,靜觀巨變,懷斯曼(《癲馬艷舞團》,36 屆)來到最高學府─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四個小時絕對需要,自下而上,無孔不入,先和你上一兩堂文學 或科學課,感受名校教學法,再來到新生會、行政會議。階級、種族、經濟問題細細剖析,無論大學,無論美國,甚至遠至香港,大家面對的危機和艱難抉擇立體呈現。政府削資,學校求資助,向東方招手,「我們還能保有自己個性嗎?」校長說了句人話。學生抗議加學費,加插一幕佔領圖書館,爭論與對奕熾烈,佔中要借鑑。

為何要看一套四小時長的、描寫大學的記錄片?有什麼好看?
我選此片,原因之一是我在加拿大讀過大學,覺得那時沒有善用大學的資源,錯過了很多東西。雖然我的大學生活平淡,但現在回想,仍是很懷念的。我喜歡讀書,覺得學習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另外,除了看記錄片,我還有什麼機會看到這間著名學府的上課情況?那些高材生上課的情況是怎樣的?我很好奇。
這套戲滿足了我的要求。電影沒有旁白,沒有解說,沒有明顯段路,拍攝方法沒有任何花巧,就只老實地拍完一個場景便到下一個場景。因為這種不干預,觀眾就像個隱形人在偷竊別人上課。電影甚至沒有告訴你他們在上什麼課,你只能從老師講的內容猜測。我記得有教育課、文學課、生物學課、天文學課、醫學課;其中一位做癌症研究的女教授講得最令人印象深刻。她叫學生要think out of the box,叫學生不要全信professor的話。她當年提出一個主流醫學研究者覺得很荒謬的理論,最後用實驗證明了自己的理論。在另一間課室(偌大的實驗室),一位博士生為傷殘人士設計了一個步行器,一位傷殘人士試用後說出自己的感覺,學生要想改良方法,老師則從旁指導。最後傷殘人士認為用拐杖雖然較辛苦,但比較自由。這真是用家才會體會到的事(普通人雙腿有力,用步行器的姿勢和使力方式都不同)。
戲內還有不少學生討論的課堂(不知道是上社會學課、公共行政課還是其他),主要談貧窮問題、大學資助和種族歧視。所有討論環節的段落都比較長。有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學生,問白人同學為何他們突然關心起貧窮問題。貧窮一直存在(或存在於發展中國家),但美國白人只在貧窮影響到自己時才突然關心這個課題,說他們只關心本國人。她說自己不是用美國人的錢(指資助)來讀大學的,她沒有用美國人的錢,那麼她畢業後為何要交稅資助美國學生讀書?靠她又說關心窮國已變成一種潮流,很多年輕人只為了覺得「型」和自我感覺良好而去關心。她說得很有挑釁性。有同學嘗試反駁,說她只從自己角度出發來講。論到種族歧視,學生們也同樣在辯論。多位非裔美國人說自己受到歧視,有位黑人女學生說課堂的study group從來沒她的份兒。有位亞洲學生說可能是因為白人在課堂上較落力發問,讓同學覺得他們對study group更有貢獻,他說黑人同學應該更努力證明自己的能力。導師則說白人學生的比例較多,如果單用白人和黑人將人分類的話,舉手的自然是白人較多......想不到面對這個敏感的題目學生都豪無困難地表達意見。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是公立學校,最近幾年因美國經濟衰退,政府給學校的資助減少。這個問題,學生和校董會都不停在討論,這個議題貫穿全片。電影拍攝了其中一次學生示威以及校董會和其他學生對示威的討論。正反意見都有。在網上找回資料,這才發現電影只拍了示威的一部份。學生的原意是好,運動領袖們的演講也很有魅力,不過他們的訴求太籠統。學費不可能完全免費,他們要想出可行的建議。在圖書館中,學生輪流上前發表意見,一個講完到另一個,但卻有點「講完就算」的感覺,沒有討論下一步要怎麼做。這就像開會時只拋出議題,卻沒有討論,最終是不會有結論的。事後校長在學董會中說,現在的遊行示威像嘉年華,他當年卻為了示威而被抄,更有人在示威前主動辭職(大意);對學生這次行動不以為然。看到學生的遊行示威場面,想起了台灣學生(感覺到戲院有不少觀眾都想起)。學生們是為了整個社會而示威的(不只為自己),而且要求很清晰,就是希望政府逐條審視服貿條約。這次示威,學生們冒了很大風險......
除了這些片段,電影還加插了一些學生表演節目、清潔工人打掃的情況、學生在校園內(如草地上)的動態,以及日與夜的校園等,令介紹更全面,畫面更豐富。
觀影經驗:
電影全長四小時,在播片前有字幕提醒觀眾電影不設中場休息,像個警告。有觀眾輕笑。電影播了不到半小時,已開始有人離場。我心裡很奇怪--買票前你已經知道這是套什麼片。電影簡介很誠實啊!電影不設字幕(我之前沒留意),可會是令某些觀眾離場的原因?不能試試聽嗎?然後播至第二小時,有更多人離場。我那時已走神幾次,又閉目養神了一會,不過不想因為累而離場。電影播至第三小時,便不再有人離場。有點像跑馬拉松,當你捱到某個階段,便不會放棄。
看戲前來不及吃晚餐,買了熱狗入場吃。今次沒有胃痛!
(說是匆匆寫,結果寫了很長。沒時間絀寫了,就此post吧。)

~原諒錯字~~原諒錯字~~原諒錯字~~原諒錯字~~原諒錯字~


4 則留言:

  1. 原來想睇呢套,不過我惜四個鐘咁長實在無時間睇....

    我同意"有點像跑馬拉松,當你捱到某個階段,便不會放棄" 呢個說法,我每次睇書都有呢種感覺,讀書最後就只會是欲罷不能~

    呢套紀錄片我諗起幾年前有本書「當教授變成學生: 一位大學教授重讀大一的生活紀實」,係講個外國教授隱瞞自己係教授的身份,以學生身份報讀大學,以第一身角度觀察新生代學生的生活及學生模式、態度等。

    回覆刪除
    回覆
    1. 最近儘量不OT,情願周六加點班,讓自己平日晚可看戲。
      是啊,看書也是一樣!!可能做什麼也是一樣的吧。(包括學吉他。可惜仍未捱到那個階段......)
      你說的那本書很有趣。我記得電影也有這類「互換角色」的故事,有位醫生患癌,突然變了無助的病人,戲劇性很強呢~

      刪除
  2. It was on PBS. I saw it as the working of a major university. The classes that they teach and the researches that they do. As how they are coming up with ways to continue those researches. College is the best time of your life. No kid should miss it. I don't think Hong Kong can watch PBS programs online :(

    回覆刪除
    回覆
    1. College is the best time of your life. ~~ 可惜我都冇善用。果時仲未開竅。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