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4日星期三

令我不斷折角的書--《我談的那場戀愛》


(有沒有人是討厭折角行為的?內容可能令你不安啊。)
(我買的是二手書,我知道這不能作為折角的藉口...... )

《我談的那場戀愛》(Essays in Love)是有「英倫才子」之的Alan de Bottom的第一本作品,出版的時候他才二十三歲。

這是一本愛情小說,同時是本哲學書。他以第一身的寫法,講述男主角的愛情故事,邊講邊分析戀愛中人的心態,將他的哲學思考融入其中。

本書堪稱是一本最容易讀的哲學書。

首先是它的篇幅。作者沒有長篇大論,而是將內容分為短小的段落,編以號碼。每節少至四行,最長也只有一頁。這個形式是有深意的,因為每節字數雖少,盛載的訊息卻多,每看幾段,讀者都可以停下來思考。

而且,誰不會對愛情這個話題感興趣呢?書裡的愛情故事,好看的不是情節(那只是一段平凡的愛情經歷),是其真實感。作者將男主角求愛、戀愛和分手的經過鉅細無遺地寫出來。他指出戀人們的非理性、迷信、患得患失和缺乏信心等心態,一針見血。我敢說,只要你經歷過一次戀愛,你也會對他所說的有共鳴。

他心思細膩,觀察敏銳,卻又寫得生動,充滿著戲謔和自嘲,很多地方都令人會心微笑。他的愛情理論很有趣,包括「浪漫的宿命論」、「愛情馬克思主義」、「恐懼快樂」、「浪漫恐怖主義」、「耶穌情結」等,單聽名字便覺有趣。

他對愛情的分析是如此理性,差點令人感受不到當中的浪漫,但到後段,卻又令我深受感動,真不簡單!此子的文筆實在好,看中文翻譯也感覺得到。

書中金句極多,我幾乎隔一頁便折一次角。現在整本書都是折角。我且摘錄一些(括號內的內容部份被我保留,部份被我刪去):


我們愛上別人,是希望不會在他人身上找到我們的影子--所有的懦弱、脆弱、懶惰、不誠實、妥協,以及愚昧。我們用一根愛之繩套在被我們選中的人身上,認定該人身上沒有絲亳我們的缺點,因而是可愛的。我們把自己做不到的完美加諸在他人身上,藉由與愛人的結合,希望可以保有(這有違自知之明)對人類不穩固的信心。

愛情最弔詭的是,你最不感興趣的人最容易釣,越難釣的人你越想約,你對完美愛人的迷戀讓你屈於下位。

發現自己是他人愛的對象是少數令人又驚又喜的事,因為如果你不全然相信自己有可愛之處,那麼接受感情就好像莫名其妙獲得一項榮譽一樣。不管我有多愛珂麗葉,她的關心還是讓我不安。

或許我們最終要的不是愛;或許我們只是要一個可以信的人,但是等我們愛的人開始信我們,那我們又要怎麼信他們呢?

我不知道珂蘿葉怎麼說得過去,她竟然會愛上我這種下三濫。如果她有一點墜入愛河的模樣,會不會只是因為她誤解我了?這是典型的馬克思思想...... 因此為何要接受愛的禮物,既然它一定會馬上被收回?「如果你愛我,那只是因為你沒看清楚我,」馬克思主義者這樣想,「而如果你還未看透我,那麼你如此快速向愛情妥協也太瘋狂了。」

我的愛開始自疑了。如果說我欣賞珂蘿葉之處,卻是她自認與真實自己無關或僅是碰巧發生的話,這是什麼意思呢?我會不會已經無中生有地從珂蘿葉身上看到其實不屬於她的特質?...... 我心目中那位感性又有靈氣的愛人,到底有幾分是真的存在於與我同車的同伴身上?

我們所遭遇的經歷雖不算驚世駭人,但重要的是,它讓我們能透過共同經驗來鞏固關係。什麼是經驗?就是某種能夠打破平日禮貌的生活方式,能夠讓我們在短時間內目睹新奇、危險或美麗等能夠提升感官刺激的事情。

兩個人越熟悉,對話時所用的語言也就越脫離日常慣用語言的規範。熟悉感能夠創造出一種新語言,一種兩個人「關起門」來講的親密語言,裡頭涉及情侶共同編織的故事,不足為外人道。

對他人下標籤並不一定是明顯易見的過程。大多數人並不會強迫我們扮演某種角色,他們只是透過反應來暗示,因此也就能溫和地防止我們表現得超出他們預期的範圍之外。

基於時間緊迫與渴望簡化,我們不得不以省略的方式去敘述與記憶事情,否則我們可能會受不了自己的矛盾與善變。

就算解決了我們對愛的需求,也不一定能成功解決我們對渴望的需求。...... 這未知的事物有著致命的吸引力。我可能愛珂蘿葉,但因為我「了解」珂蘿葉,所以不會對有所「渴望」。我們不可能無止盡地渴望那些我們了解的人,因為他們特質已很詳細,因此缺乏神秘性。

......然而我卻是個安於習慣的懶人。假借疲憊之名而任珂蘿葉生命中最豐富的部份--她的一舉一動--流逝。有好一段時間我不再「注意」(因為跟她太熟了)她身體所經歷的變化或是她臉上留下的痕跡,星期一的珂蘿葉與星期五的她有何不同。

快樂的問題在於罕見,所以得到時令人又恐懼又焦慮。因此不知不覺中,珂蘿葉和我總是把「快樂」放在記憶或期待中。

透過可以控制的事情而得來的快樂,以及經過許多努力和理智而得到的快樂,是人最容易接受的快樂。但是我和珂蘿葉所達成的快樂,並未經歷深度哲思或個人努人。那純粹只是在神的旨意下,讓我在世上找到一個最能陪伴我的人。這種快樂之所以危險,是因為它是不勞而獲的。...... 這似乎全是上天安排,讓你不得不畏懼報應。

「你為什麼不愛我?」和「你為什麼愛我?」一樣難回答(不過前者比較不快樂)。兩種情況我們都發現自己在愛情結構中,缺乏有意識(有魅力)的控制,事實是我們永遠不能確定愛情這份禮物為何送給我們,我們也不一定「應得」。某方面來說,我們不需要知道案,答案無法解釋什麼,因為我們不能依照答樂的啟示有所行動。

此時為了不惜一切把伴侶追回,愛人使用浪漫恐怖主義,這種在情勢無可挽回下的產物,各式各樣的技巧(賭氣、嫉妒、愧疚)如在伴侶面前情緒爆發(大器鬧或其他),試著強迫伴侶回歸愛情。實行恐怖主義的那一方知道,實際上知道自己感情無望得到回報,但是,行動無用並無法說服行動不被執行(愛情或政治皆然)。

恐怖主義的重點是為了吸引注意力,一種和軍事技術無關的心理戰爭。手段和目的之間有差異,賭氣是為了讓對方知道和賭氣本身無關的事--「我氣你說我把鑰匙弄丟」象徵更大的訊息(但是不能說出來),「我氣你不再愛我」。

2 則留言:

  1. 真的會不安呀.........
    [版主回覆04/25/2013 07:33:32]早知影埋相黎嚇你~
    [明明回覆04/25/2013 07:24:32]哈哈
    [版主回覆04/25/2013 06:10:08]噢......

    回覆刪除
  2. 當由新鮮感帶動的戀愛引擎高速運轉,一切平凡到平日根本不屑一顧的平凡事,都立時變得有意義和值得記取。然而這引擎的潤滑劑總是揮發得很快,功能消失於無形中,漸次地平凡的事物又回復平凡,無趣的事原來也就是這麼呆板。魂牽夢繫的思念消失了,關係由須要猜測的不穩之感,褪至正常化和穩定化,那標誌另一階段 ~ 自愛情轉型至感情的階段開始了。直至,另一份新鮮感又再於人海裡綻現....
    人,就是如此這般,週而復始地,愛上了愛情。
    [版主回覆04/26/2013 07:21:04]講得好,「愛上了愛情」。所以人除了愛情外,要有其他追求。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