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3日星期四

進入卡夫卡的內心世界--Kafka Museum




卡夫卡(Franz Kafka18837月319246月3),猶太人


在布拉格的第二天,我趕及在關館前一個多小時到達卡夫卡博物館。


我雖然喜歡卡夫卡,但旅行前只看過他的短篇小說集。最令我震撼的故事便是他最著名的短篇《變形記》。男主角一夜之間變成一隻巨型甲蟲,不能外出,不能上班,甚至不能吃正常人吃的食物。他的家人由擔心他、關心他,逐漸演變至厭棄他。最後更由得他死在家裡,舉家離去。這故事讓我思考,人的價值是什麼,人如他人的關係是什麼,人如果沒有付出是否便什麼也得不到。


在準備這次旅程時,我買下了他的《審判》和《城堡》(我買了志文出版社的,譯得很差),雖然還未看,但也知道兩本書的內容。都是關於政府/體制的荒謬和沒有人性。平民百姓是卑賤的,連「為什麼」也不能問。他們在政府的架構中兜兜轉轉,一點不能自主,就像在迷宮裡一樣。



博物館門外有個大大的K字。


我是第一次如此耐心地參觀一個博物館的。每一份展品的介紹文字我都逐字閱讀,每一個裝置我都駐足細細觀賞。卡夫卡是一個很有魅力的作家。他雙眼深邃、神情憂鬱,作品帶黑色絕望感覺,深得我心。但我對他的生平其實所知不多。從這個展覽,我發現他並不是這麼遙遠的;他的思想、感情其實和現代人有相通的地方。

博物館燈光昏暗,有音像、錄像及圖像投影。剛進入會場便聽到布拉格街道的聲音,聲音像做過效果,低沉地響著,帶點迷幻、扭曲的感覺,令人感到壓迫感。Eerie… 走至最後,還要通過狹窄的走廊到大堂...... 這個博物館真的用了種種方法來帶我們進入卡夫卡的內心世界。


布拉格--卡夫卡對這個出生地既愛且恨。他的根在這裡,他的家人朋友都在這裡。但是他好像被這個地方困著,感到窒息。布拉格是個很小的城市,他長大、上學、交友、工作全都在這個地方,加上他一直與父母同住,而他與父親的關係又很差,因此不難理解他為何想離開此地。

他一直想逃離,我覺得很大原因並不因為城市,而是因為家庭。他的父親是個專橫的人,因為自小捱苦,靠一雙手建立自己的一切,所以也希望卡夫卡成為他心目中的男子漢。偏偏卡夫卡是一個敏感纖細且欠缺自信的人,在父親的權威下他感到被壓制。於是他退縮,對父親冷淡。父親覺得不受尊重,認為他不孝。惡性循環。


卡夫卡的父親因為自己好不容易才捱出頭來,覺得兒子不用擔憂金錢,已是很幸福的事。他的父親是「社會達人」,思想實際,就是想兒子做一份有前途的工作,聚一個門當戶對的女子。但卡夫卡喜歡文學和戲劇,他的父親一定覺得他不設實際。卡夫卡屈服於父親的權威下,選讀他感到毫無興趣的法律,然後在一間保險公司工作,收入穩定,且成績不錯。但他沒有因此而快樂。他覺得每在辦公室待一小時,便等於減少了一小時的寫作時間。他心繫寫作。


他感到被困,常想逃離的心態,不是不像現今的香港人。我們每天與一大群人機械地乘公車上班,工作至晚上,回到家已筋疲力竭。放假時要外出,又碰到一大群人。所以一有機會,香港人都想往外跑。



這大概是卡夫卡眼中的布拉格。


展覽第二部份是影片播放,展示卡夫卡眼中的布拉格。影片是黑白的,畫面跳躍。只見布拉格車水馬龍,人潮湧湧,人和車都移動得很快,街道扭曲變形。畫面富節奏感之餘,亦帶來壓力。為什麼會這樣?這簡直像香港啊!我眼中的布拉格不是這樣的。我眼中的布拉格是寧靜、舒適、悠閒的嘛(無論有多少遊客在,布拉格也給我寧靜感覺)。可能身在其中感覺又不同吧。我只是來旅遊,他是長期被困於此。


另一處讓我感受良多的展區是關於他工作的展品。他厭倦每天上班,與我們並無差別,他對工作的評語有些更令我忍俊不及。


他是一個聰明的人,仕途順利,一直獲升遷。但他重視的不是這些,而是他的創作。展館展出了一些他寫給老闆的信,不是要求加人工,便是請長假休養,很有趣。不過,他的身體是真的不好,後來更早逝。如果他一直上班,正如他所說,是沒有時間寫作的。他身體差是不幸也是幸,因為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在休養期間寫的。



在「工作」展區的牆上投射卡夫卡他的畫。是一個叫K(他書中的角色,亦可說代表他自己)的火柴人的各種動態。影片將他的畫做成仿似動畫的效果,很有趣。



因為從未如此認真看展覽的關係,我走得很慢,最後兩個展區只能匆匆參觀。


走出館外,天還很亮,我像看了一本卡夫卡傳記,很滿足。


------------------------------


想說幾點令我感受很深的地方和一點感想:

卡夫卡對道家有興趣,覺得自己應該是中國人。

他像我們一樣,討厭上班,討厭官僚

他覺得自己是double-agent,一邊服務公司(office),一邊服務文學。

他與我一樣,早上不願起床上班。

他上班時,常盼望星期六、日的來臨,讓他可專心寫作。他與我們受的苦,其實是一樣的。


卡夫卡為人偏激,心態就像任何一個對現實、對社會、對父權不滿的普通年青人。


我感到與卡夫夫距離很近。

卡夫卡文筆銳利,時而尖酸刻薄,他寫的Letter to Father很精彩(這封長信沒有落到他父親手上,收信人永遠看不到)。

「不是愛上才子」真是至理名言。卡夫卡不是花心,沒有一腳踏兩船,但是他拍過幾次拖,曾幾次解除婚約。他害怕進入婚姻,害怕婚姻生活會影響他的文學創作。要養一頭家,不光有錢便夠,也要顧及很多俗務。那樣他會離文學世界愈來愈遠。正如一位與他相隔兩地的女朋友所說,他享受精神戀愛,所以異地變反而更適合他。


 



image from: http://www.thejewishmuseum.org/KafkaPrague



如有興趣,可看以下文章:
http://www.nysoclib.org/travels/kafka.html 詳述卡夫卡與布拉格的關係

http://www.lawpun.com/?mod=iColumn&cmd=showCAS&caID=187 
http://www.lawpun.com/?mod=iColumn&cmd=showCAS&caID=186
潘國靈寫卡夫卡的文章





6 則留言:

  1. 人人都在 尋找自己的平衡線.
    [版主回覆09/23/2010 19:10:00]有點玄啊, 可否解釋一下? and, 你在紐約如何過中秋?

    回覆刪除
  2. 人同事都有多面的. 像 卡夫卡, 妳同我. 人人都有啲相似的. 無呀, 平時一樣
    [版主回覆09/25/2010 06:08:00]是的,在我們眼中卡夫卡是一個傳世作者,在他的朋友眼中他可能是個偏激又多愁善感的年青人。

    回覆刪除
  3. 祝你中秋節快樂...
    [版主回覆09/25/2010 06:01:00]謝謝你!也祝你常常喜樂!

    回覆刪除
  4. 多謝你這一篇文...讓我認識了他. 等我有空看看他的說 =] 你這次就是去布拉格旅行嗎? 還是去歐洲??
    [版主回覆09/25/2010 06:00:00]看他的長篇小說需要點耐性(我也只看了少許),建議你從他的短篇小說入手。 我這次是去布拉格+一個捷克小鎮+維也納,只去了九天。布拉格是我一直想去的地方,如有興趣可看看這篇blog:  http://hk.myblog.yahoo.com/jw!W7jR5.CVGRBwoD1EruYw4Gc-/article?mid=5452  

    回覆刪除
  5. 哦~ 我留完言, 然後才看回你之前的entry :p 那有什麼短篇小說介紹?
    [版主回覆10/03/2010 08:11:00]如果是卡夫卡的短篇小說, 可看他最出名的《變形記》以及該小說集收錄的其他故事。古典派的, 一般都推介看毛姆和莫泊桑。我偏愛偵探和科幻故事, 所以專揀那些看。另外, 我很喜歡看Stephen King的驚慓小說, 會揀他的短篇看(不過真係好驚架)。仲有日本作家恩田陸的《圖書館之海》(奇幻類), 我都中意。其實要睇下你中意邊類型。

    回覆刪除
  6. 嗯, 卡夫卡認為工作削減了寫作的時間, 我認同。明明想寫一點什麼, 結果因為工作回家後疲累, 結果寧願對著電腦發呆, 也寫不了幾個字。要是他活在現在的香港, 可能要更辛苦了。
    [版主回覆10/03/2010 08:15:00]我都係!!! 工作回家後很累, 結果便揀一些不用腦的事做, 如看電視和上faceobook。有時索性在沙發上躺, 什麼也不做。 可能卡夫卡眼中的布拉格就像我們眼中的香港。他也不知道世界會變成這樣, 生活節奏愈來愈快, 人愈來愈沒有時間用。 看展覽才知道他很有幽默感。如果要作一篇「與名人對話」的幻想文章, 可以寫一篇與他的對話, 一定很有趣。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