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9日星期六

轉載:舒琪<<影評(人)死亡事件簿(二)

影評(人)死亡事件簿 (明報) 04月 19日 星期六 05:05AM



【明報專訊】針對「報刊影評人之死」的議題,《綜藝》網站的執行編輯安‧湯遜(Ann Thompson)提出了一連串有趣的相關問題(http://weblogs.variety.com/thompsononhollywood/2008/04/film-c









ritics-st.html),解答這些問題,也許對釐清一些爭論或未來方向會有所幫助。



湯遜的問題如下:



1. 我們需要影評人嗎?



2. 他/她們有何目的?



3. 這些目的是否已被別的東西取代?



4. 當老一輩的影評人紛紛退休或退下火線時,有誰會取代他們?



5. 我們有那些年輕的、能擔得起大旗的影評人?



6. 報刊影評(print film criticism)會被什麼取代?



7. 每個目前仍保住飯碗的報刊影評人應否盡快建立他/她的部落格讀者群?



8. 如果年輕一代不再讀報,也不再(在網上)追隨一個可以反映他們口味的評論人,他們往那裏掌握要看什麼電影的資訊?



9.Rotten Tomatoes和Metacritic(兩者都是把全美國    的影評蒐集起來,加以分門別類的綜合式網站)對影評有什麼影響?正面還是負面?



容許我把這些問題套用在香港的環境上,試答如下:



1. 不需要,如果他/她們都只是向讀者/觀眾提供一些消費指南和無關痛癢的資訊,而非具知識性的、說服力的和分析性的觀點與角度、激發讀者/觀眾對該部電影甚或「電影」本身繼續有所想像或思考的話。



2. 正如上文說過的,評論是民主的基石。理性的批評可以引發出有效的論述。多了討論,讀者/觀眾多了選擇,道理才會清楚。評論是思考的一項工具。



3. 評論是屬於文字的。深入的、精確的評論一般不可能在有限的篇幅做到。新的媒介集中的是流動影像和音響,文字於其中只是一種graphics。它們並都以輕巧、細小和易於攜帶作吸引。娛樂(To entertain)用家是這些新媒介的目的。好的評論當然也有娛樂、滿足讀者的功能與效果,但卻是非官能性的,而且與讀者本身的基本訓練與修養息息相關。這些都是與新一代所熱中的新媒介背道而馳的。所以儘管這些新媒體都有容納文字的空間或可能性,但文字必然不是重點。評論遂將逐漸(其實已經)變得obsolete、不合潮流,這似是無法改變的事情。



(之二)



2 則留言:

  1. 網上很多blogger寫的影評比雜誌上寫的遇有深度, 而且都是無收入地寫, 可見都是喜愛電影的熱心人.
    記得以前追聽電台影評節目<<大把戲>>, 觀眾可打電話上節目講觀影感想, 很懷念呢~

    回覆刪除
  2. 網上的影評相對較客觀, 因為背後沒有收取廣告費吧~

    回覆刪除